芋傳媒 TaroNews - 台灣觀點.芋見真相

「我們不是中華民族,是南島民族」 揮別山胞污名 原民正名25週年

原民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合辦「還原正名:臺灣原住民族正名 25 週年主題特展」。 芋傳媒記者賴品瑀攝。

「我們不是中華民族,我們是南島民族。」揮別「山胞」這個帶有歧視意味與同化意圖的稱呼,正名「原住民」25 週年,原民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合辦「還原正名:臺灣原住民族正名 25 週年主題特展」,從撕開吳鳳神話、四次憲法運動等歷史,反思 1980 年代一路走來的族群覺醒道路。展期即日起至 8 月 11 日,在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一樓展覽室展出,展期為 20 天,週一休館。

「50 年前有一個 13 歲小男孩,他演了《我們尊敬的吳鳳》,他扮演吳鳳、被箭射死,大家哭著說『我們殺了我們最尊敬的吳鳳』,那時的他還拿到了模範生的獎牌,但後來他燒了寫吳鳳故事的課本、拉下來吳鳳銅像。他就站在你們的面前!」在 1987 年拉下銅像打破「吳鳳神話」系列抗爭活動的牧師石明雄,還原抗爭的歷史。

當年拉下吳鳳銅像的牧師石明雄。
芋傳媒記者賴品瑀攝。

「你終於做到了我們不敢做的事情。」石明雄回憶起 30 年前父執輩當時的感嘆。經過他的奔走,1988 年 3 月 1 日,當時的省主席邱創煥前往部落的祭典,親口宣布將吳鳳鄉改成阿里山鄉,這是原民運動的第一次勝利。

石明雄表示,「吳鳳」這是鄒族人的苦難,過去吳鳳鄉這個地名,讓族人背負「你們殺了吳鳳」的惡名,這不只是鄒族很重的包袱,也是全體原住民的污名,因此當年會有要求教育部將吳鳳的故事從課本刪去、拉下嘉義火車站前吳鳳銅像、要求吳鳳鄉改名等行動。

原住民族原來是台灣的主人,但 17 世紀開始,外來政權不斷更迭,原民淪為「他者」,在殖民統治與同化政策下,不只承受污名化的名稱,族群生存、自我認同也受到嚴重侵蝕。

原民會主委夷將 Icyang 回顧,過去原住民被稱是「山地人」、「山胞」、「蕃仔」,直到 1984 年,一群原民知識份子組成原權會,並提出「原住民」這個詞。Icyang 表示,蕃仔明顯是有歧視的意味,而所謂山胞的「同胞」一詞,也是有同化的意味,「我們不是中華民族,我們是南島民族。」Icyang 強調。

當時由原民自己提出原住民一詞,雖當時討論時,也曾有早住民、先住民等詞的建議,但最後堅持選擇由原民自己提出的「原住民」。Icyang 強調,原民正名不只是名字的問題,更是有原民自決的象徵意義。也因此,在正名之後,1996 年專責處理原民事務的原民會、協助法制化的原基法也在 2005 年陸續完成。

原民會主委Icyang 回顧過去參與的原民運動。
芋傳媒記者賴品瑀攝。

原權會 1984 年開始推動的原住民族正名運動,花了 10 年的努力才完成正名。Icyang 回顧,1987 年民進黨首先將原住民三字放入黨綱、1989 年長老教會開始使用原住民一詞,接著1991年的第一次修憲,原民團體也爭取「原住民」入憲,經過不斷的街頭運動,在 1994 年,有民進黨納入修憲提案、總統李登輝第一次改口使用原住民一詞,當年 8 月 1 日,沿用 40 餘年的「山胞」一詞,正式正名為「原住民」,並在 1997 年第四次修憲時,進一步正名為「原住民族」。也因為要紀念這一段歷史,2016 年時,行政院將 8 月 1 日訂為「原住民族日」。

「原住民的小孩你要去哪裡?你要去哪裡?你的家在哪裡?你的家園怎麼被破壞了?你的部落為何沒有了和諧?你不會講母語了?」歌手雲力思演唱了自己多年前創作的第一首族語創作曲《原住民的小孩你要去哪裡?》身為原權會創會會員、長年參與原民運動的雲力思表示,在他的生命裡,一直拿這些問題自問自答,他認為,原民應該不斷運動,不只是街頭,而是時時反省,「要顧好生命的原始價值」。

「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紀念回顧特展」
展覽活動時間:7月23日~8月11日每日9時至17時(週一休館)
展覽地點:國家圖書館一樓展覽室

邀請您加入「芋傳媒」的粉絲專頁
邀請您加入「芋生活」的粉絲專頁
我知道了

評論被關閉。